都市圈建设再提速,广东有哪些考量|区域观察
近日,地处珠江口西岸的珠海、中山、江门、阳江四市政府联合印发《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(以下简称《珠西方案》),共同谋划190项跨区域重大项目。
不久前,深圳、东莞、惠州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《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(2025—2030年)》(以下简称《深圳都市圈生态规划》),这是广东省首个针对都市圈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。
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,是广东顺应产业升级、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,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,形成区域优势互补、协调发展新优势,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。2023年12月20日,广东发布了广州、深圳、珠江口西岸、汕潮揭、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,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“路线图”。
《南方》杂志记者梳理发现,近期各大都市圈相关政策、部署密集出台,广东都市圈建设正加速落地。
广东首个都市圈生态环保规划发布
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、东莞、惠州全域及深汕特别合作区,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、汕尾部分区域。2023年12月公布的《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》提出以深圳为主中心,东莞、惠州为副中心,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。
近日,深圳市、东莞市、惠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《深圳都市圈生态规划》。这是广东省首个针对都市圈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,也是深圳都市圈“1+N”规划体系的首个专项规划,标志着深莞惠三地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
深圳都市圈首个专项规划为何瞄准生态环境保护?三地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有何重要意义?以东莞为例。2023年东莞以约415万辆的汽车保有量,超越深圳排名广东第一。汽车排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东莞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。东莞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《南方》杂志记者,“移动性”是汽车排气污染治理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单靠一个市来防治困难重重。为此,2024年9月13日,深圳都市圈移动源污染联防联控会议召开,就统筹谋划移动源污染防治举措等达成共识。
由此可见,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与区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至关重要。《深圳都市圈生态规划》着力解决深莞惠都市圈面临的跨区域、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,在制度设计和实施路径上实现三大突破:打破行政壁垒,创新一体化机制;强化美丽示范先行,合力打造“湾区绿心”;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破解协同发展难题。
为落实规划,《深圳都市圈生态规划》部署了七大重点领域30项具体任务,配套42个重点项目,协同推进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、提升东江流域水环境质量、深化“四湾一口”陆海统筹治理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3年底印发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,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使命。此次《深圳都市圈生态规划》的印发,正是广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举措。
190项跨区域重大项目带动珠江口西岸四市共同发展
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、中山、江门、阳江全域。早在2015年,广东就印发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(2015—2020年)》,推动珠江西岸六市一区重点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。但长期以来,珠江口东岸强、西岸弱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问题突出,“东强西弱”是珠三角经济圈亟待破解的难题。
推进珠西都市圈建设,不仅有利于发挥珠三角内外沟通的“桥梁”作用,也将辐射带动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发展。2023年12月公布的《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》提出,以珠海为核心,中山、江门、阳江作为发展极,提升珠中江同城化发展水平,提升珠中江阳协同发展水平,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、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、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6月深中通道通车后,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,至珠海、江门缩短到1小时以内,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带来巨大想象空间。如何加强沟通、共同承接深中通道开通红利,也成为四市亟需思考的问题。
作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,2025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工作时,明确提出牵头推进珠西都市圈协同发展,要求发挥深中通道、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作用,携手中山、江门、阳江在产业发展、交通运输、文化旅游、防灾减灾、协同立法等领域加强合作。
此次发布的《珠西方案》,连同《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清单》《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年度工作要点》《珠海市 中山市 江门市 阳江市推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》形成“‘3+1’文件”,对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、重大项目、合作机制进行系统部署。
据了解,“3+1”文件谋划了190项跨区域重大项目,建立了市际统筹协调机制,并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,包括实施提升区域合作开放水平行动、实施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行动、实施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行动、实施协同共建湾区高端产业带行动、实施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行动、实施共建共享宜居都市圈行动、实施共保共治优美生态环境行动、实施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行动。
汕潮揭都市圈建设迈出关键一步
汕头、潮州、揭阳三市地域相连、人缘相亲、文化相通、经济相融。汕潮揭一体发展的呼声由来已久。早在2012年,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。同年,汕潮揭同城化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就在汕头召开,至2018年三市已轮流召开七次联席会议。
近年来,三市在交通设施、产业协作、公共服务、生态治理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和明显成效,极大增强粤东地区整体竞争力,但仍然存在纵向拓展省内、省外经济腹地的功能较弱,特别是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,深水大港优势发挥不足,港口经济腹地未能有效拓展等问题,其背后,一体化、差异化发展不足是重要原因。
汕潮揭都市圈包括汕头、潮州、揭阳全域,梅州都市区为联动发展区。2023年12月公布的《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》提出以汕头核心区为主中心,潮州、揭阳为两大重要增长极,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,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增长极、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合作的重要节点、均质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试验区。
今年4月28日,汕潮揭都市圈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汕头召开,标志着汕潮揭都市圈建设迈出关键一步。汕头、潮州、揭阳三市围绕落实《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》,共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大计。
据了解,会议审议了《推进汕潮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,从4个方面共22项具体合作任务以及29项今年汕潮揭都市圈合作推进重点事项、19个汕潮揭都市圈合作推进重点项目着力,擘画三市共建新蓝图。
此外,会议还举行了三市合作事项集中发布、启动仪式,共同发布三张跨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,即“汕潮揭”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粤智助自助机事项清单、“汕潮揭”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线上事项清单、“汕潮揭”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线下事项清单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 | 史成雷
【本文责编】郭芳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李拉
【文字校对】潘经春
【值班主编】蒋玉 刘树强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